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專題寫作:社會住宅研究
RESEARCH ON SOCIAL Housing 
開課學期
103-1 
授課對象
工學院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授課教師
黃麗玲 
課號
BP7171 
課程識別碼
544 M465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6,7,8(13:20~16:20) 
上課地點
工綜305 
備註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1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31BP7171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居住是人類基本需求。早期一些經濟發展先進國曾透過大規模興建公共住宅,滿足弱勢居民的居住要求、進一步尋求經濟與社會發展。而有些「第三世界國家」,在政府對公共住宅投入不足的狀況下,也允許民眾自力造屋,以維繫社會穩定。然而晚近在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模式的影響下,環繞著住宅議題,世界主要城市均出現了一些普遍現象,例如公共住宅(public housing)以及公地的私有化、市場住宅進一步的商品化(commodification)、以及大規模的都市更新(urban renewal),這些手段共同為資本提供了進行「掠奪式積累」(accumulation by dispossession) 的場域。

由於租稅、補貼等政策的不公,住宅往往成為社會不平等的主要來源。透過住宅市場的炒作,財富進一步集中於有房階級(housing class)以及資本家。在亞洲主要城市,如北京、上海、香港、新加坡、臺北、首爾等,在近二十年都出現房價與所得日益脫勾的狀況。住宅高價化使貧窮者、老年人、身障者、青年人面臨日益嚴重的社會排除(social exclusion)。高房價議題已經形成社會永續發展的主要矛盾,也帶來社會信任的危機,因此也出現了建設公共住宅或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作為社會安全網 (safety net) 的呼聲。

本課程進行方式主要區分為三部分:包含(一)住宅與都市發展相關文獻的研讀與討論;(二)教師與受邀講者對特定議題之演講;(三)學生選定的研究課題的工作坊。本課程所探討的住宅研究課題,主要涵蓋、但不限於亞洲城市區域。與之前所開設之「社會住宅」課程對照,本年度課程轉為強調研究與寫作,與前一階段對社會住宅的綜合性介紹、或是相關案例比較與政策討論的角度有別。本年度課程強調公共住宅之理論概念、相關論辯、以及制度脈絡與其轉變。因此,新自由主義的理論架構、它因應各脈絡的制度變形(adaptive neo-liberalism)是本課程試圖釐清與發展之處,並以此視角討論住宅政策中所有權、住宅權以及社會不公、社會排除等理論面向。本課程並設定以學期末發表論文、進行出版為目標,因此學生必須在期中提出研究主題,經過工作坊的師生討論,於期末完成可作為學術發表規模之報告。

課程主題
本課程涵蓋三大主題:
一、住宅史
A. 台灣(公共)住宅發展史
B. 東亞國家(日本、韓國)公共住宅與社會住宅(social housing)政策
C. 社會主義國家(以中國為例)轉型與住房的商品化

二、住宅與都市開發的政治經濟學
A. 全球化、資本積累與住宅生產
B. 都市更新、地租理論(rent theory)與高級化(gentrification)現象
C. 主流之外的都市更新

三、住宅權 VS.所有權
A. 住宅權的概念
B.「違章建築社區」(squatter settlement)或是自立營造?
C. 都市開發與社會排除
D. 所有權與社會不公平、世代不公平 (generation inequality)
E. 住宅運動
 

課程目標
一、認識公共住宅、社會住宅政策,理論概念與相關辯論
二、瞭解在全球化脈絡中住宅議題與社會變遷的相關性
三、培育住宅研究領域之人才

 
課程要求
學生必須遵照出席與請假之相關規定。課程reading報告與討論40%,每週心得寫作30%,選定主題之報告與寫作30%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以下按週次序,某些專書將選取其中章節閱讀:

台大土木研究所(1988),〈台灣的住宅政策:「國民住宅計畫」之社會學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都市計劃研究室。

黃麗玲,2011,臺灣的住宅政策、住宅問題以及住宅運動:以台北市為焦點。收於直面當代城市:問題與方法。陳映芳、水內俊雄、鄧永成、黃麗玲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現代城市社會研究叢書。

陳怡伶、黎德星,2010,〈新自由主義化、國家與住宅市場,臺灣國宅政策的演變〉,《地理學報》,第五十九期:105-131。


林文郎等(1989)到有殼之路 : 對當前住屋政策的批判與主張 。臺北市 : 南方叢書出版社。

呂秉怡 (1992) 運動組織與組織運動 : 無住屋運動之資源創造與轉化。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友仁(1998)循環的債務:對臺北市違章建築與都市規劃的歷史觀察城市與設計學報 第四卷 頁301-314 臺北市:都市設計學會

黃孫權(2012)綠色推土機。九零年代臺北的違建、公園、自然房地產與制度化地景。臺北市:獨立媒體有限公司。

黃麗玲,2001,抵抗都市更新的鄰里運動:臺北市康樂里的案例及其後續影響。頁98-115。收於社區發展服務:總結與變革。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區發展部。

紹興社區安置方案研究小組(2012)紹興社區:歷史背景、居民調查與安置方案之研究。臺北市:紹興社區安置方案研究小組自行印製。

Turner, John. F.C. (1976) Housing by People:Towards Autonomy in Building Environments. London: Marion Boyars Publishers. Ltd.

李承嘉(2012)台灣土地政策論析:從改革到投機的福爾摩沙。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大衛.哈維 (2008)『新自由主義與階級力量的復辟』,選自「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邁向不均地理發展理論」。頁五至六十四。王志弘譯。臺北市:群學出版社。

Nik Theodore , Jamie Peck , and Neil Brenner (2011) “Neoliberal Urbanism: Cities and the Rule of Markets”, in The New Blackwell Companion to the City Edited by Gary Bridge and Sophie Watson. pp15-25. London: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Forrest, Ray and Alan Murie (1991) Selling the Welfare State : the privatisation of public housing. London : Routledge, 1991
Forrest, Ray and James Lee (eds.)(2003) Housing and Social Change: East and West Perspectives

陳映芳(2012)城市中國的邏輯。北京:三聯書店。

Glynn, Sarah (2009) Where the other half lives: lower income housing in a neo-liberal world. Pluto Press.

Forrest, Ray and Ngai ming Yip (2013) Young people and housing: transitions, trajectories, and generational fractures. New York : Routledge.



 
參考書目
工作坊討論中,將擬定其他相關參考書目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5  課程介紹 
第2週
9/22  臺灣的住宅發展史 
第3週
9/29  臺灣一九八〇年代晚期住宅危機與住宅運動 
第4週
10/06  臺北市的違建建築與都市開發 
第5週
10/13  違章建築、住宅權與自力營造 
第6週
10/20  公共住宅、違章建築、市場住宅的分流 
第7週
10/27  新自由主義與城市土地住宅的商品化(一)  
第8週
11/03  學生研究主題工作坊 
第9週
11/10  學生研究主題工作坊 
第10週
11/17  新自由主義與城市土地住宅的商品化(二)  
第11週
11/24  新自由主義與城市土地住宅的商品化(三) 
第12週
12/01  韓國的都市更新與公共住宅政策 
第13週
12/08  全球化與住宅所有權 
第14週
12/15  社會主義轉型與住宅商品化 (以上海為例) 
第15週
12/22  住宅生產與世代不平等 
第16週
12/29  日本公共住宅政策轉型、社會住宅與共同住宅 
第17週
1/05  學生研究主題工作坊 
第18週
  (另安排時間公開發表、邀請課堂外之住宅領域研究者進行評論)